深秋清晨,贵池区棠溪镇东山村的山里还带着雾气。镇卫生院院长吴传钧背着医疗箱走进村民马罗宝家,细致地为其量血压、查看腿部伤口、更换药物,并叮嘱用药事项。诊疗结束后,他特意掏出手机给马罗宝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发去报平安微信:“伤口恢复得挺好,别担心。”刚准备动身返程,隔壁的江阿姨递来一包野板栗,他几番推辞不掉后只好接下剥开一颗,品尝后连连称赞“味道地道”,引得众人会心一笑。随后,便背上医疗箱驱车赶回镇卫生院。
1977年出生的吴传钧,是贵池区棠溪镇曹村村人。1997年,刚从卫校毕业的他,怀揣着守护乡亲健康的初心,回到棠溪镇卫生院工作,从此就扎进了山里。“吴医生”不仅是近三十年来乡亲们对他的习惯性称呼,更饱含着乡亲们对他的信赖。
棠溪镇是贵池区山区乡镇之一,全镇8个行政村散落在山坳里,最远的村民小组到卫生院要一个多小时车程。山路崎岖、弯道密集,出行极为不便。有一次,吴传钧带队前往西山村给村民做体检,车辆载着B超机和心电图仪等设备,行至半坡时突然熄火。吴传钧和同事只好跳下车推着走完最后一截路。
棠溪卫生院现有14名医护人员,其中几位是“90后”“00后”。吴传钧既是院长,也是这些年轻医护口中的“老大哥”。他常对团队反复强调,基层卫生院没有专科分科,每名医生都必须练就“全科本领”,从感冒发烧、外伤处理,到慢性病管理、儿童疫苗接种等,样样都得精通。
“基层医生不能守在诊室里等病人,而是要主动上门服务病人。”吴传钧熟悉每一条进村的路,也熟悉许多村民的病史,谁患有高血压、谁的糖尿病控制得不好、谁家孩子是过敏体质,他心里都一清二楚。“00后”村医许子健说:“吴院长从不说大道理,但他做的事,我们都看在眼里。”
28年间,深夜出诊对吴传钧而言已是家常便饭。有一次临近午夜十二点,吴传钧的电话突然响了。一位村民在电话里说,自己的婆婆口吐白沫、意识模糊。吴传钧立刻叫上值班医生,开着救护车赶往村里。到现场一看,老人情况危急,他当即联系市人民医院协调转诊事宜。后来老人被确诊为脑出血,正因送医抢救及时,成功脱离生命危险。
这样的事,吴传钧经历过太多— — 骨折的独居老人、脱臼哭闹的孩童、突发胸痛的留守老人……每当这些情况发生,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前几年,卫生院收治过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当时患者全身插着管子,亲属送来后几乎丧失治疗信心。吴传钧牵头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组织医护人员轮班照护了一个月,最终让患者康复出院。后来这位患者病情多次复发,且家里经济困难。吴传钧不仅帮他协调申请救助资金、联系上级医院,甚至还主动为其献血。他说:“接触的病人多了,就像多了些朋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如今的棠溪卫生院,已经开设中医科、检验科,彩超、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动态心电图等基础诊疗设备也一应俱全。从过去的平房到现在的楼房,从曾经的简陋设施到如今的规范诊疗环境,吴传钧全程参与并见证了卫生院的每一步发展。即便现在是院长,他依然坚持每天坐诊,看门诊、开处方、做检查。他说:“只有守在一线,才能精准掌握他们的健康需求,提供更贴心的医疗服务。”
采访中,吴传钧说话语速缓慢,语调平和,脸上时常带着温和的笑容。山里的日子看着平静,可压在肩上的责任从没轻过。吴传钧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需要,他就随时准备出发。
近日,吴传钧获评8月份“池州好人”。面对这份荣誉,他却谦逊地表示:“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出诊、随访、接诊、协调等。”在他看来,谈不上奉献,更不提牺牲,给乡亲们做好服务,是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