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葡京国际官网 > 政务要闻

让绿色资源释放富民效能

阅读次数: 作者:记者 王晶晶 信息来源:池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18 08:16
[字体:]

从林权继承难到林地高效流转,从资金监管到技术护航,贵池区创新国家储备林建设“一二三”工作法— —

让绿色资源释放富民效能


近年来,贵池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打造“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贵池为目标,围绕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创新推出“一盘棋”统筹、“两张网”流转、“三根柱”护航的工作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新路径。
  “一盘棋”统筹:林长领航打通壁垒
  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林地收储、产权流转等工作难题不少,如何破局?贵池区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从顶层设计上入手,将国家储备林建设纳入全区发展大局,通过公开招标由国家林草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统筹编制总体规划。“围绕 G318、S358沿线布局林地收储、营林造林、产业融合等7大板块,重点打造生态文化休闲带与森林康养体验带。”池州金桥林业公司副总经理吴明乐表示。
  打破壁垒,林长领航是关键。针对林业资源分散、部门条块分割等问题,三位区级林长亲自挂帅,分别负责项目总体规划、林地收储攻坚以及产业融合发展,定期碰头“挂图作战”。自2023年6月启动林地收储以来,区级林长召开专题调度会30余次,破除难题堵点40多个。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推,根据项目建设需要,金桥集团第一时间成立全资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承担国家储备林项目融资、建设、运维等工作。
  纾困解难,服务创新是抓手。“以前办继承,公证费就得几千块,跑断腿还不一定能办成。现在好了,不仅继承手续顺利办妥了,公证费也省下了好几千元!”贵池区棠溪镇曹村村村民汪某拿着刚办好的林权继承材料,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为破解村民办证难、成本高问题,贵池区创新推出“视频委托公证”服务,对同户继承人更是简化手续,还通过集中采购,按照每宗200-500元统一公证,为村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如今,在G318、S358沿线,一幅融合林地收储、营林造林与涉林产业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两张网”流转:线上线下破解难题
  针对林地碎片化、流转难的问题,贵池区织牢收储“责任网”和矛盾“调处网”,让林地流转加速跑。
  创新“两轮流转”模式,区、镇两级工作专班协同推进,先将林地从林农手中流转至村集体合作社,再流转至项目公司。“过去需要多头跑、反复等的手续办理,现在区镇协同、并联推进,最快3个月就能完成从农户到项目公司的全流程收储。”吴明乐说。
  “在外打工也能参加表决,这办法太方便了!”近日,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的线上村民会议上,远在外地务工的村民通过微信群,顺利完成对2112.9亩林地流转的表决。这正是该区破解林地流转“人难找、会难开”的创新实践,不仅以线上表决打破空间壁垒,更将“让群众深度参与”贯穿始终,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化解纠纷,让林地流转在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中顺畅推进。
  如今这套高效运转的“责任网”和“调处网”已覆盖全区重点区域,线上累计完成了31个村49个村民小组的1.7万亩林地流转,把服务送到村民心坎里。
  “三根柱”护航:机制保障守青山
  国家储备林建设中,资金安全、技术支撑、推进力度如何保障?贵池区以“三根柱”护航,筑牢发展根基。
  “ 压在心头15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近日,在涓桥镇乐岭村,承包户吴某捧着解押的林权证,声音难掩激动。他的1773.5亩山场抵押15年,因贵池区启动储备林项目得以盘活。为防范资金风险,国家储备林项目启动后,贵池区财政局(国资委)、林业局、项目监管主体三方组建“国家储备林流转收储资金复核小组”,创新建立“三方共管、闭环审核”资金监管机制,实现资金监管由项目公司“单方负责”向“三方制衡”转变,由“事后检查”向“事前审核、事中控制、事后追溯”转变,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在墩上街道的竹海里,池州金桥林业公司技术人员手持测绘设备,正对1300余亩竹林进行精细化作业设计,计划通过科学抚育、新品种推广等建成高标准示范竹园。技术支撑,人才培育是基础。聚焦林业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贵池区强化专业技术支撑,抽调8名技术骨干,既严把林地复核、资源评估、营林造林的质量关,更通过“传帮带”为项目培育“带不走”的本土人才。
  推进有力,考核激励是保障。贵池区将国家储备林建设纳入区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聚焦“收储面积、造林质量、产业带动”三大核心指标,对年度计划完成出色的镇街给予通报表扬,对计划完成率低于80%的镇街,约谈镇街主要负责人并限期整改,以刚性约束倒逼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贵池区通过巧用“一盘棋”“两张网”“三根柱”的“三字诀”,在国家储备林建设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已流转林地5.5万亩,支付流转费用2.2亿元,带动务工5万余人次。随着林业产业链的不断升级,以及“春赏竹、夏避暑、秋采果、冬养生”全季旅游模式的完善,绿色资源持续释放富民效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