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科教为先 同潍院共进步

————记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优秀博士教师曹恩思

发布时间:2023-05-12

曹恩思,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师。2012年6月博士毕业于山东大学,曾在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担任教师工作10年,2022年7月入职潍坊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从事教育科研事业十余年,他潜心研究,研精覃思,取得了很多优秀成果;他辛勤耕耘,与学生一路同行,共同进步,努力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

在新环境里得到新发展

众所周知,科研必须保持严谨认真态度,并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深入探索,搞科研从来就没有平坦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困苦、潜精研思、勇于挑战“无人区”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成就。曹恩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他看来,只有内心真正热爱科研,才会享受实验和科研的过程,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原单位时,曹恩思的研究方向为氧化物半导体磁电特性与应用,主要从事低维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制备、表征以及气敏性能优化研究,他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各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4人。

入职潍坊学院后,曹恩思得知热电材料开发与应用是学院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便不顾转型阵痛,毅然加入该研究团队,集中可用资源把已有研究方向做大做强,他规划在三年内完成研究方向转型,实现科研成果产出。目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多方努力,已逐步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基本实现了热电材料的自主制备与性能测试。“学校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里原本也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十几个人的博士团队,思想互相碰撞,真正感受到了团队力量的强大。”来到学校近一年,曹恩思以潍坊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三区论文1篇,并且成为学校推荐的鸢都学者和泰山青年学者候选对象,而他所在的新型能源转化材料及器件研发与应用实验室被潍坊市认定为市级重点实验室。

面对诸多成绩,曹恩思并没有止步于此,仍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科研事业当中。科研是个需要长周期沉淀的过程,他说:“科研项目周期一般是三年左右,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水到渠成,好的成果需要持之以恒去探索,短则一两年,长则三五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点滴日常的努力,这源于一颗热忱的科研之心。如果科研工作者对科学没有发自内心的感情和兴趣,没有深沉的热爱和专注,科研之路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在与科研作伴的岁月中,曹恩思度过了无数个攻坚克难的日夜,在将来,他也会保持着这颗对待科研的赤子之心研究难题。

在新环境下打磨新能力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曹恩思坚守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踏实教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根据学院的教学安排,曹恩思负责讲授通信工程专业《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理论课和实验课。对他来说,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前期的工作经验并没有让曹恩思停止教学上的探索。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熟悉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思路,通过与同事研究讨论,明确了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课堂上,他将PPT与板书相结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每堂课后,曹恩思都会回答学生的疑惑,同时也寻找改进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困难、期望、兴趣与疑惑,完善教学大纲,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课堂结构,用最平实、最精准的语言,向学生传授最前沿、最深刻的知识。“我希望大家在我的课上不仅能学好基础的知识,还能在一些价值观上有新的启发”,这是曹恩思最真实的想法。

勤于对教学之术的雕琢之外,曹恩思更重视对教学之道的追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课程只能选择线上教学,除了学习掌握各类线上教学技术,他还敏锐地意识到特殊时期学生心理可能出现的微妙变化,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线上教学存在被动学习的弊端,隔着屏幕我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动向与状态,也就无法及时反馈与调整进度,这时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要求就提高了。”曹恩思坦言。在讲授课程之外,他增加了师生互动的环节,保持与学生的沟通,解答学生学习上的困惑,疏导他们心中的苦闷,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新环境中获得幸福感

加入潍院,扎根潍坊,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选择。不仅是为了完成自己与爱人回乡的心愿,学校和潍坊市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视也打动了他,除了不菲的各项补贴,还有足够支撑他开展科研的条件。

“对年轻博士们来说,能在科研上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撑是能吸引他们到来的重要条件。”学校人事处处长、人才办主任王忠山坦言,学校正是靠不断地加大科研投入、建设平台来吸引着优秀人才的加盟。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也非常重视新入职教师,给予诸多关注,为大家能够顺利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学院副院长张鲁筠表示,“年轻博士的加入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辐射效应,学院2022年度获得两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个实验室获批山东省特色实验室,上述各项成绩的取得,都有年轻博士的广泛参与。”

好客山东,厚德载物。曹恩思与曾经的团队伙伴郝文涛、孙礼一同来到潍院,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他们的同事情谊也在潍院延续。“我的老家在这,是第一个回来的,学校的科研条件和待遇都不错,就邀请他们两个一起来了。同事们都非常热情,不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只要跟同事请教,大家都会给予我们帮助,这对我们尽快适应环境帮助也很大。”郝文涛表示,从事储能材料研究的三人原本就是一个团队,入职潍院后,三人的研究也无缝衔接地开始了。

“来到潍院,感觉我的幸福指数变高了。”曹恩思笑着说。在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曹恩思喜欢打篮球,这样的生活状态让他十分满意。闲暇之余,他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打篮球,就像他专注科研一样,这一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十余年。他认为篮球和科研都是一个需要慢慢钻研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用科研的态度打篮球,篮球肯定就打好了,”曹恩思说道。对他来说,打篮球不仅是繁重工作之外的放松,也是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科研精力的方式。

作为一名篮球爱好者,曹恩思对学校篮球场地的数量和质量赞不绝口。室外的露天球场随处可见,室内的风雨篮球场,全天开放,随时可以打球。当他得知学校工会每年都会组织教职工篮球赛,但物电学院的成绩却一直不理想时,便不顾脚踝骨折未愈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组建了物电学院教职工篮球队,带领队员进行训练。遗憾的是,2022年物电篮球队被分在“死亡之组”铩羽而归,但曹恩思因此结识了葡京国际官网的篮球爱好者,更快地融入了物电学院大家庭。

谈及未来的规划,曹恩思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我的规划很简单,就是继续备课上课,做自己喜欢的科研,每天打一小时篮球,直到退休。”虽然入职不足一年,但曹恩思已经完全适应了潍院的生活节奏。在这里,他将打开新的篇章开启新的人生道路;在这里,他将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不遗余力;在这里,他将和潍院同频共振,攀登新的高峰。

陈思慧  王一雯

关注我们

  • 微信公众号

  • 潍院小程序